全站
  • 全站
  • 政策
  • 新闻
  • 服务
  • 数据
  • 互动
  • 专题
科技发展政策、规划、创新环境
日期: 2009年09月24日 17:06       来源:科技部
【字号:

   1、 科技政策法规体系日益完善
    建国60年,重庆科技政策法规体系日益完善。1957年,出台计量管理暂行办法。直辖以来,重庆市把地方性科技法规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加快科技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先后出台了《重庆市科学技术投入条例》、《重庆市技术市场条例》、《重庆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重庆市专利促进与保护条例》、《重庆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重庆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以及《重庆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重庆市实验动物管理办法》、《重庆市压缩天然气汽车安全管理办法》等政府规章,为全市科技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法制保障。
   2、 科技发展规划紧扣时代脉搏
    1959年,重庆市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规划,制定了《1961~1963年尖端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962年,根据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以关系人民生活吃、穿、用的课题为主,重庆出台《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978年,根据全国科技规划会议精神,重庆制订“科学技术的主要任务”和《1978~1985年市科学技术八年规划纲要》,安排农业、工业、新兴科学技术、医学和环境保护、资源和自然条件、基础理论等六个方面的72个综合性课题。1986年,重庆修订“七五”发展规划,把科技投资效益放在首位。1991年后,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先后制定和实施“八五”、“九五”、“十五”科技发展规划,取得了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2006年,按照夯实基础、强化创新、突出应用、支撑发展的总体思路,制定《重庆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确定了农业、制造业、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人口与健康、环境保护、能源、水和矿产资源、交通运输业、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公共安全等10个重点领域的38个优先主题,水稻玉米良种创新、节能环保汽车、新药创制等24个重大科技专项,踏上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新征程。
    3、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建国60年,重庆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一是科技经费投入逐步实现由财政投入为主,向财政与社会共同投入的转变。1959年,重庆开始使用国家科技三项费。到2007年,全市R&D经费总量为47.07亿元,全市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1.14%,保证了科技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科技金融全面推进。1992年,重庆设立第一家科技风险投资公司,成为国内发展创业风险投资最早的地区之一。2008年,重庆市人民政府设立科技风险投资引导基金10亿元,新组建4只总规模为27亿元的创投基金,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发展到13家。2009年9月,重庆科技风险投资公司投资的莱美药业公司获得创业板上市审核通过,成为创业板首批上市的13家企业之一。2006年来,市科委与国家开发银行重庆市分行、重庆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广泛合作,在重庆银行成立科技金融服务中心。2007年,重庆被国家科技部、中国保监会确定为全国第一批科技保险创新试点城市之一,到2008年,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保险总额达110亿元。通过科技金融结合,促进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扶持了一批影响较大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2005年,重庆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和巴渝科技人才创新工程,开设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实行创新人才“引智计划”。分别在科技计划项目、编制使用、户口、子女入学、住房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或资助;在渝工作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除享受国家规定的待遇外,市财政每月发给岗位津贴;国外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企业来渝设立研发机构聘用高层次人员可享受引进人才优惠政策;引进从事科学研究和新产品、新技术开发的国(境)外高级人才给予引智经费支持,计引进各类科技人才2400人。形成了以夏庆友、王智彪、黄跃生等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团队100余个。建成了以“创伤烧伤复合伤”、“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等国家和市级重点实验室为主的科技创新平台,有力地促进我市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对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着愈来愈明显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